单位领导

首页/单位领导
官场“称呼学”:市长以上称老板 基层领导叫老大
2025-03-05

  通信地址:河南省·郑州市·经五路2号广播大厦·映象网 邮政编码★■★★★:450003

  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,★★◆“逢长必叫,叫大不叫小”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◆■■◆。阎真说★■★■★,“在县里,一个科级干部就很大了。一个局长其实是科级★■★◆,但是我要叫他局长。股长比科长还要小★■■,可在县里也已经好大了★◆★★,也是一个长嘛,也要叫出来。◆★★■◆”

  按中国的行政级别,这位局长和■★◆“王处”都是主任科员,相当于人们熟知的“科长■★”。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,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■★,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“称呼”的学问,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。

  这是官场小说《沧浪之水》的一个桥段,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“称呼◆■★◆★”的娴熟运用。

  “别人叫他院长★◆◆,他马上就回答■★◆■◆★,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◆★★★。如果是叫老师■■■■■◆,他就好像没听见一样★■◆■◆★。★■★◆”

  区分不同称呼的,除了职务外■◆★■■◆,还有资历与感情。一般来讲★★★★,官员之间互称官衔是较为客套和安全的,但一些职务不高的“老机关■★”却常享有“豁免权■■◆★★■”,可以将别人眼中的“王书记”省去姓氏,直呼其名■◆★◆■◆。上述媒体人说★■◆★:◆◆■★“在机关里称名字,本身并不是冒犯◆◆★■★,当然你要估量一下自己的地位■★,以及你和那个人到底有多熟。■★★◆★”

  真正难以处理的是如何称呼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被降职的官员。江苏省级机关一位工作人员★◆■■■■,曾经在南京的颐和路上遇到过当年的无锡市长毛小平◆■★,这位工作人员竟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称呼。■■■◆★★“喊他毛市长、毛主任都不合适,喊小平吧,你不觉得‘小平’是特指的吗?所以后来我只好说■■■‘哎——哎——你好★■◆■’。”2012年毛因为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,他一度被认为在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担任副主任,后又传出降为处长。

  ◆◆★“在一些部委,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★◆■◆,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‘部长’。”

  2012年11月30日,中央、中央纪委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■◆★■■■,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。第一位专家发言刚提到“尊敬的王书记”,话没说完,就被打断,要求在场专家少说客套话★■■◆,言简意赅。

  除了大庭广众下的繁多称呼,一些官员在酒酣耳热、窃窃私语时的叫法也各不相同◆★★★。

  ★■◆“一个科长一个小主任,官位叫出来他就高兴一点。”阎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■◆★,“我这么大年龄了,我叫我们单位的人,尤其是机关的科长、副科长和办公室主任,我就叫他某某主任,尽量把这个位置叫出来。因为有些事要找他帮忙◆■■■■。”

  江苏省委办公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■★◆■★,现在县里也常常称省城去的领导为“首长”■◆,不分级别。■◆◆★“之前,只有中央来视察的领导,不方便提前透露姓名或者不适合直呼其名的,我们才在制作席卡和称呼时称■■◆★■◆‘首长’。当面这样称呼时■■,级别差距至少要有3级。但现在,称‘首长’已经没有这么严格了。”

  一位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:称★◆“老大■◆★◆”在基层会比较多,更江湖气一些。一般称■◆◆★“老板”的,至少是市长◆■◆★◆■、市委书记这个级别的。如果称一个县委书记为◆◆◆★■“老板★◆”,会显得特别可笑,因为县委书记就是个处级官员,所以往往会称“老大”;如果称呼一个乡长“老板”也不行,因为级别同样不够。

  “叫大不叫小”的惯例不仅仅是基层的专利。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★■◆★,“在一些部委■◆,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★★★◆■■,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‘部长’。正部级机构的领导叫主任或者局长的◆★■■★,他们的下属会习惯于叫部长◆★■★■。★◆■■■■”这不是为了追求虚荣,而是害怕与低级别的职务混淆◆■■★★■。“部长级别高,而办公厅主任也是主任◆★◆■。◆◆”

 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继续称呼“王处”,因为她的局长也这样叫■■■★■。“局长说◆◆,当◆◆‘王处◆■■★◆’还只是从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到省厅的科员时,他就开始喊‘王处■■■★’了!”

  然而◆★,有些时候这条规律并不适用。例如◆■◆■■★,一个机关的正副书记中有好几位姓王时,■★◆■“叫某某书记是惯例”上述媒体人说,名字+职务的选择很多时候◆◆■◆◆“就是为了有一个很明确的区分”■◆★。

  某个晚上,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。“有个姓池的人找你★◆◆★。”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。“是池★★◆、池厅长■◆?★◆”郭问。“啊呀啊呀★■,池厅长您★■、您来看我们■■■◆?■★◆★■◆”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,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★◆★■■■。

  “一个省里面省委书记是老大,但是你也不能说省长是二把手,因为在政府口,他也是老大;你也不能说副书记就是二把手,因为按照惯例,在党内◆■★,兼省长的书记(才)是◆■★■◆■。”这位媒体人说。

  类似阎真这样的体会,某县财政局的小丁也有。不久前她参加一次接待活动,直到见到《××调研组来县接待手册》★◆,小丁才知道■★◆,她一直称为“王处”的这位省财政厅领导,原来只是一个主任科员。

  2013年6月1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到深圳调研,当TCL董事长李东生汇报工作称呼“委员长”时,就被他打断,“叫‘老书记’就行,叫我就更高兴了。”

  2001年,痛恨官场中丑恶风气的阎真写下了这本小说。尽管如此◆◆■★,这位北大毕业之后拒绝机关身份而选择乐守象牙塔的文学教授◆★◆■★,在现实中也不得不屈服于无处不在的官场★■“称呼学”。

  他回忆,自己第一次被县里称“首长◆◆★”时,感到很不习惯,有一种◆■★“僭越◆★◆■★■”的感觉,但后来发现叫的人和被叫的人都心安理得,也就顺其自然了■■★■◆★。

  然而到了市级干部◆★,这种江湖气的“老大★◆”、“老二★■◆◆◆”便有时被透着商业气息的“老板”所取代。

  在官员中间,流行着种种特殊情况下的称呼办法。例如,对于姓付的书记■◆■■,往往不能称付书记,而要用名字称◆■★■■“××书记■★”;当两个书记同姓时,也要叫名+书记……熟练掌握着一套规则■■◆,几乎是公务员的入门程序。

  任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阎真发现,高校中的干部并没有免俗于官场“称呼学★◆★■”。阎真说:“我认识的一个某学校年轻老师■★◆■,新提了副院长,相当于副处级。他一天到晚说我们◆■◆★‘处干’(处级干部)如何如何”,“别人不说(叫)就不高兴★■”。这位年轻的副院长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,“别人叫他院长◆■◆■,他马上就回答,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◆★★◆★。如果是叫老师■◆◆◆,他就好像没听见一样★◆■。”

  一些地方为了规范称呼,甚至制作党内互称提示牌,摆放在党委(支部)会议室、党员活动室等场所的醒目位置。

  “上级对下级常常以‘姓名+★◆’相称,但下级对上级当面一般却只用‘姓+职务■★■■’或‘职务■◆★★★◆’。”华东师范大学的胡范铸教授在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。他的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。

  上述那位媒体人曾在县乡一级基层政府的饭局上见识过,一名干部起身敬酒,朗声说道“我们老大……”。当面叫一声★★“老大◆■”★★,除了几分亲昵,更展现出明确的权力排序。与之相对的,所谓“老二”不仅不用做面称★◆■,甚至不能公开排出来◆■◆◆★◆。